你有没有注意到,今年三峡水位又降了,而且一口气降了25米。
网上开始有人嘀咕:是不是出问题了?是不是上游又旱了?三峡还能顶住吗?
别急着下结论。我看到这个数字的时候也愣了一下,但仔细查了一圈资料,发现这件事其实说明了一件非常关键的事:三峡正在履行它最重要的功能——防洪。
每年夏天汛期到来前,三峡都会执行一次腾库操作,把水位从175米降到145米,这不是临时起意,而是每年固定执行的制度操作。这个动作背后的核心,是给洪水预留座位。
降这30米,等于释放了221.5亿立方米的库容。
展开剩余83%什么意思?就是这221.5亿立方米相当于给长江上游腾出一个巨大的缓冲池,让那些还没下的雨、还没形成的洪峰,有地儿可去。
如果你住在长江下游的城市,比如武汉、南昌、九江,你可能不会在平常察觉到它的存在,但一旦大水来了,这个动作就能决定你家楼下是积水20厘米,还是整条街瘫痪。
这套机制有个名字,叫冬蓄夏排。
冬天水多但不暴,三峡就蓄水,既能保障下游冬季航运,也能保障水力发电的稳定。
夏天是汛期,洪水可能突如其来,所以水库要提前腾空,做好接招的准备。
今年水位降得特别快,还因为一个具体情况:上游来水偏少。
据水利部6月初的数据显示,金沙江干流来水同比偏少约20%。这也意味着为了腾库,三峡只能加速泄洪,完成水位下调的任务。
可即便这样,也有人担心,大坝是不是因此更容易出问题?
这其实是另一个误区。
三峡是混凝土重力坝,结构上的稳定性,不靠其他什么神秘机制,就是靠2700万立方米混凝土的死重压在地上。
这个设计是干嘛用的?就是为了应对极端状况。
有些人老爱问:如果真的遇到那种千年一遇万年一遇的洪水怎么办?
先不说这种情况有多极端,万一真来,三峡也不会啪的一下垮塌。根据流域安全部门的模拟测算,从大坝出现问题到洪水抵达荆州这段中游区域,大概有15个小时。
15个小时能做什么?能预警、能撤离、能打开分洪区。
荆江分洪区、洞庭湖系统、长江中下游一整套联动机制,其实就是在做这件事。三峡不孤单,它背后还有一整串水库兄弟:溪洛渡、向家坝、乌东德……上游拦一层,三峡拦一层,下游分一层。
这叫梯级调度。
这个词听起来技术,但你只要想象一下:暴雨从青藏高原砸下来,它不会一下子冲进宜昌,而是一路被层层挡下、削峰,再由三峡精确放水,这才叫真正的防洪体系。
我查了下2020年那次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水,当时三峡调度进出库水流达到了每秒6万立方米以上。那次,三峡蓄了106亿立方米洪水,下游水位就没再继续涨。
很多人以为那年靠的是运气,其实是计划和执行力。
说实话,三峡工程早年间确实有不少争议,我记得我爸那个年代还常有人在家长里短里聊起到底值不值。
但这么多年下来,你很难否认,它在几个关键年份帮长江下游挡住了最狠的那几波洪峰。
关键是它不是只挡一次,而是每年都在提前备战。
但也有个小问题,是我最近才意识到的。
所有这些预判、调度操作,最终都得靠人决定什么时候放多少、怎么放。也就是说,除了工程本身,人的判断是另一个风险点。
比如2021年河南郑州那次暴雨,很多专家后来复盘说,关键问题不是雨下得多,而是水没有及时腾出路来。
这让我开始担心:我们是不是太依赖三峡了?
毕竟任何一套系统,如果太集中,也意味着某种单点脆弱。万一上游几个水库之间调度失灵,或者下游分洪区提前被占用、不能及时启用,那怎么办?
这些问题目前还没真正发生,但你能看出大家对洪水的集体记忆还在。2020年那年我在南京住,晚上看到长江江面一天天涨,当时只觉得心里不太踏实。
而今年,水位一降,网上议论又起来了。这说明一个事实:
公众对三峡的信任,建立得不算牢。
所以也许该反过来看。
看到三峡水位猛降,不该是担心它撑不住,而是我们该知道——它已经在让子弹飞之前,就开始让水走。
我昨天还看了一眼今年5月国家防总发布的调度计划,基本已经把汛前各级预案都准备好了,连航运调度窗口期都排得很紧凑。
但你说就真的没风险了吗?
也不是。
极端天气这几年越来越多,全球变暖导致的极端暴雨频率比10年前高出近30%。这意味着梯级调度压力会更大,三峡自己也会变得更忙,留错一步就可能满盘皆输。
所以问题不是水位降了会不会危险,而是系统调度还能不能始终精确。
你去问沿江的居民,他们看三峡的眼神其实挺复杂的。 #热问计划#
发布于:江西省